他,28岁程序员,年薪三百万,心得有一个 原创

「 在过往采访中,我经常会从国内程序员口中听到“硅谷”这个词,有人羡慕硅谷程序员的高工资,将湾区程序员描述成开着保时捷的精英模样。有人将硅谷作为国内事业达到天花板后,事业再上一步的归宿。有人将硅谷视为IT人心中的圣地,那里充满自由与创新。」

▋ 怪!怪!怪!

清末有本小说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通过主人公二十年间经商目睹种种怪现状,写清末社会的病态之处。小冬觉得他也可以写一本《国内互联网公司之怪现状》,吐槽他在国内大厂的几段实习。

2015年,还未毕业的小冬到滴滴实习,第一天上厕所,看到的就是墙上贴着xx上午刚生完孩子,中午就拿起电脑加班的感人故事……

公司是大平台,交给小冬也是大项目,手上的服务每天有几千万的流水。可小冬发现这项目不仅设计模式一塌糊涂,竟然连一个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都没有,上线方式是用肉眼看log。这导致一次上线中,QA手测没有测试到一个地方,四百万瞬间蒸发了。第二天小冬受到了邮件通报批评,老板义正言辞地和他说了五个字:“小心再小心”。他向主管提出了公司似乎没有规范测试的困惑,主管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为了抢占市场就是这样子,并传授了他一个屡试不爽的办法,那就是每次上线多观察一会儿。

小冬参与的另一个项目,没有需求评审就开始做了,当小冬快做完时,产品经理说需求发生变化了,现在做的东西并不是他们想要的。等重新定好需求,小冬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地赶出,终于到了项目联调时,合作的小组以人手不够拒绝联调。经过层层投诉,最后直到小冬离开,这个项目也没有上线。小冬经常忍不住问自己:这家公司知道自己每次开发具体需要干什么吗?

或许大厂都是这样,可能创业公司更能实现自己的活力,所以小冬又选择了在依图实习。

在这里实习生不需要了解全局,不需要探索,不需要设计代码,主管会设计好所有的方案,小冬需要做的就是填代码,做实现。主管每天和他灌注做事要严谨再严谨,可他做来做去感觉自己就是个写脚本调参数的。小冬还发现像这样的创业公司,员工都特别有“拼搏劲头”。公司特别重视员工的打卡时间,每周会把员工的加班时长排名公示出来,排名靠前的人会得到口头嘉奖。一次小冬晚上十一点准备走,他的主管马上叫住了他,问他怎么十一点就走了,最后他一点才回家。这样“917”的日子过了不到一个月,就彻底熄灭了小冬的工作热情。

当小冬又一次加班到凌晨一点,身边的同事一脸疲惫,耷拉着眼皮看他一眼说:“认命吧,换哪份工作都这样,这就是社会的真相。”对小冬而言,这肯定不是社会的真相,因为他第一家实习的公司不是这样的。

……

▋ 回忆

小冬的第一家实习公司是谷歌。

小冬第一次上交一段不到100行的代码,居然得到了50多条注释反馈,他一一看过去,发现审查人细到不放过任何一行代码。公司为小冬配备了两位领路人,一位主管,一位资深工程师,他们会为他设计合理且明晰的任务清单,并对他循循善诱。

小冬第一次接手一个大项目,准备大刀阔斧开始写代码,他的上司建议他先做代码设计,再内部开会讨论一下,等决定后再写代码。小冬想快点做出来,于是一边写设计一边写代码,结果开完会他的设计不合理被否掉了,写的代码也没用了。

在这样严格的标准下,小冬写代码的速度举步维艰,一周能通过一个CL(Change List)都算不错了,但与此同时,他的代码质量确实在飞速提升。随着审查注释的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他已经可以一周通过七八个CL了。这时他发现或许“慢才是快”,他的代码风格不知不觉形成了。

谷歌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就是有系统有架构地做事情,公司内部有非常完善的代码阅读系统,测试系统,对管理者素质要求高,对实习生的项目更是要提前设计好, 既要保证实习生有自己的发挥空间,有成就感,又要保证给实习生足够的指引,同时还要保证实习生不胜任时不会对组里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小冬在谷歌没有被动的加过班,一般加班都是乐在其中。他时不时还会从工位上走开去摸同事带来的狗。在谷歌是可以带狗上班的,甚至厕所里会张贴逗狗教程(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逗狗是门学问)。公司也非常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小冬的上司会每周和他一对一谈话,关心他的工作和生活。在实习的最后一周,他上司知道他要去其它公司面试,还会贴心批假。

他,28岁程序员,年薪三百万,心得有一个

谷歌的工作环境

他,28岁程序员,年薪三百万,心得有一个

公司的免费咖啡,水平很高

……

▋ 时间杠杆

2016年,小冬从上海交大毕业,他婉拒了国内各大厂的offer,更婉拒了曾经实习的两家公司的offer,选择正式入职谷歌上海公司。

2017年,他来到了美国谷歌总部。来硅谷的第一年,他是公司最低职级,年薪二十万美金,折合人民币一百四十万。

但小冬其实有些焦虑。

他刚来硅谷不久就参加了一个创业论坛,由上海交大校友举办。他随便坐到一个桌子上,大家互相介绍,他发现他左侧是浙大的博士,右侧是斯坦福博士,而对面是Facebook的高级工程师。他甚至在不远处看到了科技圈早已如雷贯耳的人物,上海交大知名校友,硅谷知名科学家“田渊栋”。席间觥筹交错,大家谈论都是新的创业想法,如何财务自由。坐在这些大佬中间,小冬又一次看到了差距。

他,28岁程序员,年薪三百万,心得有一个

他,28岁程序员,年薪三百万,心得有一个

小冬参与的那次创业论坛

小冬从小就对差距这个词敏感,家里条件不太富裕,他是靠助学金一路走上来的。为了给自己争口气,小冬的成绩从来没有掉出前三名。高中保送上海交大,填志愿的时候他会咨询哪个专业最赚钱,最后他的志愿表上只有计算机和金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钱”成为了小冬心中的敏感词。

为了早日升职加薪,小冬每天不惜加班,将手上的工作做得又快又好。他自问是一个特别内卷的人,他完全可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解决问题,如果他开足马力写代码,他自信公司大部分人都比不过他。但这样的状态维持了没多久,有一天,他的上司把他叫过去谈话。

他,28岁程序员,年薪三百万,心得有一个

小冬有一次加班到很晚,公司停车场只剩下他的车

在谷歌,上司的职责就是帮助下属升职,给他们一个完善的成长计划。小冬的上司已经观察他很久了,决定为他推荐一些书。这些书不完全是技术上的,还有许多与商业相关,并向他推荐了coursera平台的MBA课程。他的上司和他说顶尖科技公司的CEO大多是麦肯锡出身,这或许是有一定道理的。

他,28岁程序员,年薪三百万,心得有一个

小冬在coursera学习的课程

上司的推荐给他带来了商业启蒙,在学习中,小冬接触到了一个对他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概念:时间杠杆。按照美国的商业思维解释为什么人们的收入会不一样,因为他们的时间杠杆不一样。在这个观念下,制定标准和流程,帮助更多人写好代码比自己写好代码的时间杠杆更高,用战略价值的眼光思考产品的商业价值比带领团队的时间杠杆更高。集中注意力做高价值的事情,这或许就是硅谷精英的成功秘诀。

意识到自己的时间杠杆在哪一层级后,小冬开始思考他能为公司提供独特价值是什么,带领团队时他会将代码审查的工作交付给其他下属,而他会去思考产品的战略规划;参与项目时,他每天只会花一两个小时跟一个项目,把关最关键的地方,这样节省的精力让他可以一次带三四项目。

认知的改变仿佛让事业的天花板变成了一层窗户纸,短短五年时间,小冬连跳数级,已是谷歌L5,年薪三百万。(2021年由于股价上涨薪水大概在52w美元,现在回归正常水平,40万左右)

对于未来晋升,小冬觉得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 这仍不是世界的全部真相

“Money is like gasoline during a road trip.You don’t want to run out of gas on your trip,but you are not doing a tour of gas stations.”——小冬的金钱观

对小冬来说,25岁仿佛一个分界线。许多人过了25岁后大多变得更实际了,他却觉得自己变得更加理想主义了。

25岁之前,他的经历就是当学霸,考高分,进入好大学,进入好公司,一切都在世俗化的目标去优化。25岁后,他买得起保时捷,在西雅图拥有两套房子,钱怎么花都花不完,那些被搁置的理想、被压抑的诉求又重新浮出水面。

小冬申请了远程办公,每隔几年时间就换座城市生活,拉起行李箱,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了一件平常的事情。他的生活像万花筒一样,在宁静的咖啡厅、充满情调的酒吧、热闹非凡的赌场、大汗淋漓的健身房都会看到他的身影。

他,28岁程序员,年薪三百万,心得有一个

小冬在学调鸡尾酒

小冬会不断问自己,人生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在小冬最新的社交动态,他分享了自己开飞机的照片。

他,28岁程序员,年薪三百万,心得有一个

小冬在美国开飞机

当小冬翱翔在三千米的高空,透过窗户俯瞰美国的土地,他知道这仍不是世界的全部真相。

小冬2012年保送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2015年在谷歌、依图、滴滴研究院实习,2016年入职谷歌上海公司,2017年进入美国谷歌总部,现在是谷歌L5级工程师。

下面更精彩

采访实录

码客人生:进入谷歌的要求是怎样的?

我是大三暑假实习时进入的谷歌,谷歌的实习要求非常难,可能北大、清华、中科大、复旦、上海交大这些名校会录取零星几人,我觉得其实考核并不会看你的成绩,更多的是综合素质,一个小插曲是,当时和我一起竞争一个岗位的还有几位名校的研究生,老板后来告诉我,他最后录取我是因为其他的同学也很优秀,但是是很刻板的优秀,上了好大学,努力读书,我除了这之外,我向他展示了我大学期间完全凭兴趣制作的APP, 还介绍了我在如何拉了1000个用户,他在我身上看到了很大的潜力。

实习期我们这些人中还会再筛选一波,等于经过一系列考核,我当时表现还不错,实习结束后hr就问我你想转正吗,转正之后想去哪个国家,我说我想去美国,毕业后因为签证原因我需要在谷歌上海公司待一年,2017年我就来美国了。

码客人生:你从小到大都是人生赢家的状态吗?

我不是人生赢家,我是人生输家。

说实话,我从小到大确实一直是学校前几名,但我并不是天才型选手,我是努力型。其实成绩好的背后是有原因的,我的父母是工厂工人,所以我的家庭算不上富裕,需要去学校申请助学金,应该说从小到大我会有一些压力,包括选专业时,我要问的第一个问题也是这个专业我大概能挣多少钱,这在当时是非常敏感的话题。

如果说我是人生赢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是社会精英,单纯看我从哪来,实现了什么,我确实可以说自己实现了很多东西,我也相信未来会有更高成就。

但从另外的角度,人与人的差距是巨大的,我说自己是小镇做题家,思维受到局限,这也确实是事实。你可以说自己比高中、初中同学优秀,但你能说比上海交大、清华室友优秀吗,我觉得不能。我记得我在谷歌的同事有一两个高中是是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和ICHO(国际化学奥林匹克金牌)的国际金牌,这是人与人智力上的差距。从事业角度来说,作为一个高级打工者,可能确实比大部分人成功,但如果和那些董事相比,和那些家庭带来巨大能量的人相比,我还是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追逐的。

码客人生:谷歌的薪酬如何?

分国家来说,瑞士最高,美国可能排第二或第三,中国会低一些。

美国的话,刚毕业新人是将近20万美金,L4在25万-30万美金,L5在35万-40万美金,L6在50万美金左右,L7可能70万美金,L8在100万美金左右。薪资会随着股票上下波动。我现在是L5,在冲L6。

瑞士可能比美国高10%-20%左右。

中国的话好像毕业生在30-40万人民币,升一级L4是50-60万,再升一级L5是100万左右,L6是200万左右。

码客人生:硅谷大佬的致富思维是怎样的?

我有一个老板对我进行过一个商业启蒙,我认为美国商业思维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时间杠杆。

比如说同样是soft engineer作为主题,做产品战略的价值>带团队,给团队定愿景>设计标准,写文档>带新人>写code,因为你写documentation能够帮助很多人写code,但是你写code,但这个写code的能力是无法传给别人,只能局限在你自己。

我们说所有人都工作8小时,为什么你挣50万,他挣20万,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时间杠杆不一样。比如你去打扫卫生,干一个小时挣一个小时的钱,但你如果写一本书,你这本书可能卖10万本,也可以卖100万本。这两者的时间杠杆就不太一样,人要将精力集中在高价值的事情上。

个人的力量是很少的,但你通过领导力提供一个很好的前景,把大家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起来,还能拿到资金,就能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一直给别人讲哥伦布的例子,哥伦布是个很有名的人,但他本质上其实是个骗子,因为他骗了所有人说北美河里有金子,他也骗了西班牙皇室,拿到了污浊的原始资本,他激发了所有人对财富的向往,他的时间杠杆就很大。你时间杠杆必须要高到一定程度,而且高到一定程度最后一定是通过资本,通过对人的motivation的控制,才能赚到足够多的钱,说白了就是画饼,不过我觉得画饼不是一件坏事,在某些程度上画饼可以理解为leadership的一种表现。

我是能够意识到我的leverage在哪层,肯定是比普通人高很多,但是你离那些真正的大佬这个leverage就是低非常多的。有了这个认知,我对于未来的职场路径看的是非常清晰的。

码客人生:有哪些好的商业书或商业课程推荐吗?

我看的第一本书叫做《Effective Engineer》,是商业和工程结合的一本书。课程就是国外公开课平台coursera上的课程,我学得比较杂了,有点类似于什么都上的感觉,根据MBA的课表,我看哪个上的人多我就跟着上一上,差不多把MBA的课程都自学了一遍。

码客人生:在你看来程序员的职场路径是怎样的?

最高级(对应Jeff dean):

技术:发 paper,做设计,一劳永逸地解决世界范围难题

商业:把握时代机遇

团队管理:公司架构设计

较高级 (前1%, 对应你们公司管100人-500人的level):

技术:做大型多部门架构设计,解决公司范围内的难题

团队管理:大型团队赋能, 大型愿景设计,大型团队架构设计。

沟通:做出实实在在的跨部门创新和合作。

商业:把握新市场机遇。

中级 (前20%, 对应你们公司管10人-30人的level):

技术:做中大型架构设计,指导初级工程师。

团队管理:小型团队赋能, 小型愿景设计,小型团队架构设计。

沟通:在不同(产品,前后端,customer support )的利益之间取得平衡,向上管理, 影响高层决策。

低级:

做小型设计,写代码。

码客人生:你的人生有焦虑吗?

刚毕业的几年有,现在没有了,回想起来那时可能是伪焦虑。

之前确实很焦虑,因为我父母也没钱,我来了美国之后,美国房价比中国可能负担要小一些,但是即使这样也是需要攒好几年钱才能付个首付什么的。尤其是刚毕业那几年,你要去想生活这些,压力确实很大。

但是,后来升职了,收入提高是一方面,更重要是选择也完全不一样了。以前觉得自己只能在硅谷,因为刚毕业可能没有什么技术能力,就觉得我哪也去不了,被限制住了。升职之后不但赚钱多了,选择也多了,今年你要换一个公司或者说换个城市生活,这完全可以。即使谷歌哪天要求我回办公室了,但如果达到一定程度,比如你是L5L6,你说我不,我就要在哪呆着,VP一定会批的,他不可能不批,因为这个东西到最后本质上是博弈的过程,在劳资谈判中如果你有足够的影响力,大家不会限制你的,所以后来我就想开了。

另外是认知程度,以前很穷的时候我就想要挣很多钱,其实挣那么多钱干嘛,后来会想得更清楚一些,后面再挣那么多的钱,对你人生影响已经不大了。这时我会想去追求更高的成就,更多还是人生体验和个人的这种追求上,而不是说我为了挣更多钱怎么样。

码客人生:对于中西职场差异你怎么看?

外国看起来像正规军,国内会灵活一些。

其实我并不觉得这和创始人或者说和某个公司文化有必然联系,更多还是大环境影响,比如说国外对于工作时长要求,法律对于员工的保护,产假各方面的要求,它会逼着企业去想怎么提高效率,所以美国特别强调你的时间杠杆,整个这种文化它一开始就是怎么提高效率,比如建立很多流程或者说工具,比如国外完善的code review。这种工具可能一开始你觉得没什么,但是架不住随着时间的增长,工具一层层往上摞,就像一个金字塔一样,后来你会发现这效率会越来越高。但国内很多这种互联网公司是短期利益优先的商业导向,当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公司,短期商业价值肯定非常重要,美国也是商业导向,只是美国的法律标准比较保护人。但我不觉得加班对你个人会有什么特别大的帮助,同样的时间你去多写几个小时代码,不如去读个MBA什么的。我是比较讨厌无效加班的,我的内卷会卷在如何提高我的时间杠杆上,我能为公司提供什么独特价值。

所以国外是人力贵,想办法提高效率,国内是人多便宜,所以可以堆人力。

码客人生:网上说硅谷被印度人占领,有哪些国家的人让你印象深刻吗?

印度人的优势我觉得是思维差异的问题,我发现中国的学生受到的教育是离商业离市场很远的,但我和印度人聊战略时,他们会很快明白我在说什么。我不知道是不是他们教育体制的问题,但他们是有这样的商业文化在里面的。比如印度人他们很流行本科学一个工科,不管是化学、电子还是计算机都行,然后工作几年要再读一个MBA。但中国人是学一个CS专业,找到工作后我就上岸了,然后买房,开始安心追求一个比较宁静的生活。

另外如果是俄罗斯人或东欧人能来美国发展的话,出天才的几率很大。因为各个国家来美国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印度和中国是百里挑一,他们得是万里挑一。

码客人生:你在硅谷有职业天花板的感觉吗?

目前倒还没有,职业天花板这个事情在哪里都会有一些的,但如果我有天花板,这并不是外界环境带给我的,是我本身有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不是在IT行业,在化学或者生物这样比较饱和的行业,你现在是科研人员或者基层人员,最后这些基层人员一定有些人能走上管理岗位,这是必然的,这个金字塔底层很大,总有人会上去。现在计算机虽然也有很多的新人进来,但是本质上它还在扩张。

另外我比较从容原因还在于我觉得你只要掌握了方法论,晋升并不是问题。如果单纯比写code,我很自信我能够写很多code,现在我又有机会历练带团队,未来我也会去读MBA,有意向管理层转变,在这样的规划下,我觉得做到比如说engineer manager或者senior manager是毫不惊讶的,甚至如果你做不到,反而是很惊奇的事情,这个事情我并不觉得很难。

码客人生:硅谷各大厂风格是怎样的?

Facebook一直强调break things more fast,他们更强调我们要很快。

Google更强调有组织有架构去做东西,问题可能是Google会比较慢,包括说员工养老什么的。

亚马逊就更加商业导向一些,亚马逊文化和中国最像,他们更加追求商业一点。

码客人生:我看你近几年兴趣好像是投资,有什么投资心得可以分享吗?

在美国如果银行卡里超过15万美元,银行每天会给你打电话说,我们想跟你聊一下,你为什么放这么多钱在银行账户里,想不想投资。所以我进入投资的理由很简单,当你钱多到一定程度不知道放在银行里干嘛,你就会投资了。

我觉得投资本质上和你当一个CEO很像,因为你要做决策,你要思考战略是什么,原则是什么,风险是什么。我觉得我与其每周末抽出几个小时研究股市,我是不可能超过华尔街的分析师的,所以我只买大盘。

我还有一个比较靠谱的方法是读财报,如果你能读懂财报,懂宏观经济,你就不会被股市上那些小道消息迷惑,我曾经用这样的方法预测过疫情和乌俄战争的股市走向,大体不差。这些能帮助你避免损失,避免损失就是赚钱,你只要在该损失的时候不要去损失,该赚钱时候你不要错过就可以。

另外分散风险也很重要,每一个segment不要买超过20%。

来源:至顶网码客人生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2

11/21

11:11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