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大厂裁员众多消息中,传得最沸沸扬扬的大概就是阿里大裁员,
阿里官方还亲自出来辟谣:假的!我们还要招聘15000人。
但在这场裁员暴风中,引起恐慌最严重的还不是大厂人自身,一则关于“中小厂员工该如何躲避大厂员工降维打击”的词条冲上了脉脉热榜。
有人开玩笑,比他卷,比他便宜,干脆付费上班。
有人表示堵住门口,干脆不面大厂人。
也有人表示,所谓的“降维打击”都是因为太“菜”。
那到底有没有降维打击这回事呢?是不是真的会影响到行业其他人?不同人提出不同看法。
有人表示认同,面过大厂的,不会再想面小厂的。
有人表示不认同,大厂未必就好。
还有人列举出大小厂能力的区别,大厂专精,小厂多面手,岗位未必适配。
有人表示,这场降维打击的大洗牌是行业越来越内卷的标志。
可有人表示,想多了,大厂人根本不想去小厂。
小厂表示也不想接,怕接不住。
人们的焦虑恐慌背后,一方面是行业的不稳定,让人们渴望更加安稳的工作,另一方面,人们也发现一直以来确信的能力遇到行业下行时,似乎也不一定有想象中那么值钱。大厂人怕“外面”没有自己的位置,小厂人怕被顶替,在内耗中,真正的创新却无所踪迹。不过,唯一可以确信的是,高薪的时代确实已成过往了。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ContextGen,这是首个能够同时精确控制多个对象位置和外观的AI图像生成系统。该系统通过情境布局锚定和身份一致性注意力两大创新机制,解决了传统AI在多对象场景中位置控制不准确和身份保持困难的问题,并创建了业界首个10万样本的专业训练数据集,在多项测试中超越现有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SR-Scientist系统实现了人工智能在科学发现领域的重大突破。该系统能够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从实验数据中自主发现数学公式,通过工具驱动的数据分析和长期优化机制,在四个科学领域的测试中比现有方法提高了6%-35%的精确度。这标志着AI从被动工具转变为主动科学发现者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