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正在上演一场史无前例的AI人才争夺战。据最新消息,Meta在过去几周已经从OpenAI挖走了至少12名顶级研究员,开出的条件包括1800万美元的年薪包,甚至传说中的"1亿美元签约奖金"——虽然Meta CTO后来澄清这是包含股票和长期激励的总薪酬。OpenAI首席研究官Mark Chen在内部备忘录中痛心疾首:"我现在有一种本能的感觉,就像有人闯入我们家偷走了什么东西。"
这么大笔预算开支,显然会和CFO的工作分不开。巧合的是,Meta CFO苏珊·李最近刚在Stripe播客"A Cheeky Pint"做了一次深度访谈,作为掌管Meta财务大权的最年轻Fortune 100公司CFO,苏珊·李恰好在这个时间点分享了她对资本配置、投资回报率计算,以及如何平衡短期财务压力与长期技术愿景的思考。
显然,当扎克伯格亲自出马、不惜重金组建50人"超级智能"团队时,当Meta一年要烧掉600-700亿美元建设AI基础设施时,苏珊·李的工作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她不仅要算清每一笔巨额投资的账,还要向那些类似在2022年股价崩盘时说"我们不是来提问的,是来骂街的"投资者证明:这些看似疯狂的支出最终会有回报。
从19岁进入摩根士丹利,到如今管理着可能是科技行业最复杂的财务体系,苏珊·李的17年Meta生涯也见证了这家公司从社交媒体初创到万亿美元AI巨头的完整转型。更有趣的是,她在访谈中透露的一个细节恰好呼应了当下的人才战:Meta允许部门在预算中用人员编制换GPU,结果几乎没人愿意换。为什么?因为"如果他们获得了100个新员工名额,这些员工不可能有26个意外地为其他事情工作"——但GPU不同,今天分配给你的算力,明天可能就被调去支援更紧急的项目。所以,人还是比物理设施更重要。
一、19岁进华尔街这件事,起点很魔幻
说到苏珊·李的成长经历,John Collison一上来就问了个犀利的问题:"你11岁上高中,15岁上大学,19岁进摩根士丹利,现在是Fortune 100公司最年轻的CFO。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她的回答挺有意思:"有人可能会说,因为我4岁就开始上幼儿园,19岁就大学毕业了,所以我只接受了15年的正规教育,可以说是严重缺乏教育。所以我现在真的只是在弥补这个糟糕的开始。"
原来她所在的学校系统能够识别在学校感到无聊的孩子,然后给予他们继续跳级的机会。她的父母总是会接受这些机会,这就造就了她非传统的教育路径。
最尴尬的是在摩根士丹利第一天上班的经历。她回忆道:"我在百老汇1585号的大交易大厅,相当于HR的人让整个交易大厅的人都停下来看着我,告诉大家在任何公司聚会上都不能给我提供酒精饮料。"
"你知道的,投资银行业以其包容和培养的文化而闻名。"她自嘲地说,"这正是你想象中在华尔街开始职业生涯的方式——以被羞辱开始。"
从那个被特别关照的19岁实习生,到如今掌管全球最大科技公司之一财务大权的CFO,这个跨度本身就充满戏剧性。但正是这种非常规的起点,为她后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独特的基础。
二、师从传奇银行家Michael Grimes,他的经历和大家想的不太一样
管理科技投资银行20多年的Michael Grimes,被John形容为"我见过的最有活力的人之一"。苏珊·李在他手下工作的经历,塑造了她对卓越的理解。
"Grimes异常高能,他把这种能量应用到各种事情上,"苏珊·李说,"你去找Michael谈科技公司、谈银行业务、谈育儿,谈为什么美国应该有更多的本科销售项目——他对所有事情都有观点,而且他有着无穷的好奇心。"
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Grimes的工作态度:"他会比你工作更努力,学习更多。作为一个刚开始职业生涯的年轻人,能够看到真正的卓越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这种早期接触顶级人才的经历,让苏珊·李学会了什么是真正的专业精神,什么是对工作的极致投入。在高压的华尔街环境下保持学习和成长的能力,成为她后来在Meta成功的重要基础。
从投行到科技公司,从分析师到CFO,这种对卓越的追求始终贯穿她的职业生涯。正如她所说,能在职业早期就看到"真正的卓越",这种经历是无价的。
我担心大家不了解Michael Grimes,所以单独拿一个篇幅介绍一下。他可能是华尔街最懂科技的银行家,也是科技圈最会做交易的金融人。
1966年出生,UC Berkeley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双学位毕业,Grimes的背景就注定了他与科技圈的不解之缘。1995年,他被传奇银行家Frank Quattrone招入摩根士丹利,在门洛帕克办公室专注科技投行业务。当Quattrone一年后跳槽时,Grimes选择留下,并最终成为摩根士丹利全球科技投资银行负责人。
他的成就单令人咋舌:参与了数百个科技投资银行交易,总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从Google、Facebook到Uber、Spotify、Slack,几乎所有硅谷巨头的IPO都有他的身影。他被称为"华尔街的硅谷密语者"(Wall Street's Silicon Valley whisperer),因为他总能拿下最抢手的科技公司IPO项目。
但Grimes的厉害之处不仅在于做交易,更在于他独特的工作方式。为了理解Uber的业务,他曾兼职做Uber司机;为了赢得Ancestry.com的信任,他把自己的领带送给了创始人;为了拿下Pandora Music的项目,他让整个团队穿着摇滚乐队T恤去做提案。
三、Meta独特的内部晋升文化,她提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很多人都好奇Meta为什么高管团队都这么稳定。John Collison观察到:"Meta的高层领导都在公司工作了很长时间,并且经常在公司内部轮岗。成功领导者的共同特质是什么?"
苏珊·李先开玩笑说"无限的耐心",然后认真分享了她的观察。她2008年加入时只是IC4级别的财务分析师,"实际上离权力中心相当远——不仅离CFO有好几个级别,也远离那些构建新闻动态的核心工程师团队。"
Meta的内部继任规划文化是她职业发展的关键。"我们有很强的内部继任规划文化,会在员工职业生涯的早期就识别出有才华的人,然后为他们规划多年的成长和发展路径。"
改变她人生的那个时刻特别打动人。当时她面临选择:要么成为News Feed的产品经理,要么在财务部门扩大职责。时任CFO的David Ebersman找到她说:"我知道你在考虑这些选择,我觉得做News Feed的PM工作会很有趣,对你来说也是很好的学习经历。我完全理解。但我也想让你知道,我认为你有一天可以成为这家公司的CFO。"
"让我如此敬佩的人对我说出这样的话,是一件极其建立信心的事情。我会永远记得那次对话,非常深刻。"
这种投资于员工长期发展的文化,让Meta能够培养出深度理解公司业务的领导团队。正如苏珊·李所说,她的管理者们通过推动她承担那些她自己不会主动要求的工作,真正地投资于她的成长。
四、扎克伯格17年的进化,挺颠覆常规认知的
扎克伯格的变化这个话题,苏珊·李的观察角度很独特。毕竟她是少数几个陪伴扎克伯格走过17年的高管之一。
"有些方面你能清楚地看到一个人在17年里的演变,"她说,"马克在这17年里一直在做全员大会,他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公开演讲者。"
但更重要的进化在于他给反馈的能力:"马克在给反馈方面真的很擅长。真的是世界级的水平。"
她详细描述了扎克伯格独特的反馈风格:
"这种直接和尊重的结合——从来不刻薄,从来不会纠缠于某个观点不放。但在你收到反馈后,你不会对他的意思有任何误解。他在直接但友善之间走得非常好。"
从一个20多岁的技术天才到管理数万员工的全球企业CEO,扎克伯格的成长本身就是硅谷的传奇。而这种在保持直接的同时又能让人感受到尊重的沟通能力,可能是他能够持续领导Meta的关键因素之一。
John建议观众如果有机会,应该试着让自己处于能从扎克伯格那里得到反馈的位置,"因为这种体验真的很独特"。
五、在Meta待17年的秘诀,她讲了个故事挺颠覆的
至于如何在一家公司待17年这个问题,苏珊·李分享的故事出人意料。
她刚加入Facebook时,从高度组织化的投行环境来到几乎没有基础设施的初创公司。"我要追踪建立某个广告服务器的具体工程师,让他告诉我参数的含义。当然,下次他修改参数时不会告诉我,我又得去找他。"
几个月后,她收到了一个会议邀请:"SQL高级用户会议"。
"我想,天哪,我一直在收到关于如何改进的反馈。终于有人认可我了——我刚来的时候甚至不知道如何写SQL查询!"
结果到了会议室,只有另外五个人。会议组织者告诉他们:"你们被叫来是因为你们是消耗计算资源最多的五个SQL用户。"
原来他们用大量的表连接查询占用了过多的基础设施资源。这个数据分析师并不太了解他们,只是生成了谁在使用最多基础设施的报告,看到名单上的前几名,想着"这个财务部门的人为什么是第三名,这说不通",然后把他们叫来教他们写更好的查询。
"没有人特别告诉他要这么做。我认为他这么做有点尴尬,但他这么做是因为这会让我们所有人在工作上变得更好。"
这个故事的启发是:"17年来,我一直是很多反馈的受益者,这些反馈让我一路变得更好。所以当人们问我这个问题时,我总是说:做一个善于接受反馈的人。"
六、科技公司资源配置的核心挑战,和传统行业完全不同
John提出的问题直击要害:"如果你是波音公司生产787,你会有非常清晰的模型。但在科技公司,很难量化我们做的核心工作。"
苏珊·李把Meta的投资分为两类思考框架:
第一类是可以严格衡量的:"比如核心应用家族的工作对用户参与度和变现的影响。有很多东西是经过精细调整的。"
她分享了一个惊人的数据:"2020年到2025年间,我们的单位展示广告收入实际上翻了一番。但Meta在2020年的变现能力并不差,却在五年内翻倍了。"
一位大型投资者在最近的财报电话会后说:"广告太好了。"苏珊·李感慨:"五年前,我会告诉你广告已经很好了,没有太多改进空间。但五年后的今天,广告变得更好了。"
第二类是难以量化ROI的投资,比如Reality Labs。"很难画出Reality Labs未来20年的年度收入预测。"
对于这类投资,他们采用反向思考:"作为财务组织,我们向马克和董事会提出的问题是:这个业务最终要值多少钱才能让投资合理?"
"投资者可能低估了我们在这些新领域的雄心。这不是爱好,这是我们在投资那些如果我们创造了新平台就会价值巨大的市场。"
她强调:"关键是这是一个投资组合。其中一些会带来远超纸面预期的巨大回报,许多会失败,但成功的会足以证明整体投资策略的合理性。如果我们只允许自己投资那些纸面上看起来高确定性的项目,我们就永远不会做出很多重要的赌注。"
七、2022年股价崩盘时的内部视角,投资者的反馈挺直接的
2022年Meta的困境,苏珊·李提供了罕见的内部视角。John提到:"我记得你接任CFO那天,市值跌到了约2300亿美元的谷底。投资者可以用2025年净利润的3倍买下Meta。这是煤电厂的估值水平。"
"这真是市场对我的信心的体现。"苏珊·李幽默地回应,但随即认真分析了当时的情况。
2022年10月的低谷是多重因素叠加:苹果的应用追踪透明度(ATT)政策影响从2021年开始显现;同时COVID推动的电子商务热潮正在退潮。"我们从2021年电商驱动的鼎盛时期,首次出现了同比负增长,这显然非常令人担忧。"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投资者电话会议的细节。"在2022年10月的财报电话会后,投资者们对反馈毫不客气。"
有一次回访特别难忘:"一位投资组合经理说:'我们今天其实没有任何问题要问你。我们只是想让你听听我们的反馈。'"
另一位投资者的话更加犀利:"我理解你们在建设计算的未来和下一个移动平台,这很好,我很高兴有人想做这件事,我为你们加油。但我为什么要今天投资你们的股票?为什么我不等你们的产品真正推出后再投资?"
"这个问题的提法真的让我印象深刻。现在马克和我都是这样思考的:我们需要人们在整个过程中与我们一起投资,而不是等赌注成功了再来。"
这种坦诚的反馈虽然痛苦,但也推动了Meta的转型和调整,最终实现了股价的强劲反弹。
八、从EBITDA帽子到自由现金流帽子,她想传递的信息挺有深意
"自由现金流帽子"这个故事,背后的财务理念值得所有人思考。
"马克曾经送给我一顶EBITDA帽子,"苏珊·李说,"我把它放在我的Zoom背景里很长时间。但我很快意识到,作为一家公司,我们实际上应该戴自由现金流帽子。"
为什么要做这个改变?"因为EBITDA中的D(折旧)在我们的财务报表中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数字。我不想让马克误解,觉得EBITDA会是我们的终极财务指标。"
John补充了查理·芒格的名言:"每当你听到EBITDA时,你应该把它替换成'扯淡收益'(bullshit earnings)。"
"没错,"苏珊·李说,"所以只有一顶EBITDA帽子,但有很多顶自由现金流帽子。我像发糖果一样分发它们,试图确保人们真正理解这才是重要的指标。"
这个看似轻松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了科技公司财务管理的深刻变化。当折旧变得越来越大时,EBITDA就成了自欺欺人的指标。对于资本支出密集型业务,必须让所有人都关注真正反映现金创造能力的指标。
这也暗示了一个更大的趋势:科技公司正在从轻资产模式回归重资产模式,这可能是行业30年来最大的范式转变。
九、AI时代的资本支出困境,整个行业都在面对同样的挑战
关于未来资本支出的走向,苏珊·李坦言这是所有科技公司CFO都在思考的问题。
Meta的资本支出有几个主要驱动因素。首先是支撑大规模消费者业务的核心AI基础设施:"这一直是个相当大的数字,但因为逐渐成熟,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效率。"
然后是训练前沿模型的巨大投资:"如果所需的计算量永远以这种方式扩展,那么你会遇到真正的物理问题。"
她提到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希望会有不同类型的研究创新,比如能够分布式训练,这样就不需要在某个地方建立一个超大的集群。这将有助于解决很多能源和其他挑战。"
更关键的是备用方案思考:"如果事实证明我们不需要那么多计算资源用于训练或推理,会发生什么?"
Meta的策略是保持灵活性:"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仍然会在核心业务中非常愉快地使用大量计算资源。但这不能无限扩展。"
"真正的问题是,如果两年后你建立了如此多的计算资源,而你构建的东西没有实现,你无法设想备用用例的合理投资回报率,会发生什么?这是我们所有人在未来几年都会学到的东西。"
John总结说,主要用例是Llama等新产品,备用用例是广告优化。这种双重保险的思路,可能是科技巨头敢于大规模投资AI基础设施的底气所在。
十、人力资源管理到GPU管理,管理范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管理计算资源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苏珊·李的分析特别精辟。
"人员编制真的很容易核算,因为你有组织结构图,"她解释道,"你确切地知道这个人向这个人汇报,这个人毫无争议地在为Facebook Marketplace工作。"
"但GPU没有这个属性。事实上,你经常希望构建基础设施使其非常灵活,因为你需要将容量转移到突然在印度发生了什么事情的地方。"
Meta甚至允许团队在预算过程中在人员和GPU之间进行交易。结果很有意思:"即使团队经常要求计算资源,当提供这种特定交易时,人们几乎从不用人员换取计算资源。"
原因很简单:"如果他们获得了100个新员工名额,这些员工不可能有26个意外地为其他事情工作。"但GPU不同,分配给你的资源可能会被临时调用去处理其他紧急任务。
"这实际上相当难以核算任何给定时间点的容量使用情况。这意味着更难管理,更难围绕'你是否有效使用GPU?'创建激励机制。"
这种从确定性资产(人力)到流动性资产(算力)的管理转变,可能是AI时代所有科技公司都要面对的新挑战。传统的管理工具和激励机制都需要重新设计。
十一、AI生产力的真正体现,她举的例子特别接地气
说到AI如何提升生产力,苏珊·李没有讲那些宏大的愿景,而是分享了非常实际的例子。
"当我们在Meta考虑AI提高生产力时,我认为有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特别有自嘲精神:"如何让人们工作中最操作性的部分变少,让工作变得更有趣?我说这话是作为一个批准费用的非常昂贵的机器学习模型。"
"我不确定当我批准费用时,我真的在这个过程中添加了很多深层的人类智能。我在扫描一组相当可检查的事项,但我每天都会收到多个费用申请。"
第二个维度更有启发性:"实际上有些事情我们今天做得不够,因为现在它们的投资回报率相当低。"
她举的例子特别贴近用户痛点:"每个人都认识某个被锁在Facebook或Instagram账户之外的人。重新进入是一种痛苦。"
"如果我们能够让一个人工审查员从每天审查5个账户变成每天50个账户,解锁50个账户,你实际上可以使这成为一件相当高投资回报率的事情。"
最后她的总结很有深度:"我认为每个人都有点担心机器会抢走我们所有工作的世界。肯定会抢走我的费用审批工作,也许还有更多。但我认为在那之前实际上有一个窗口期,真正是关于让人类比今天的生产力大幅提高,并使以前不经济或不可能的新类型事物成为可能。"
Three more thoughts:
Q: Meta从2022年的低谷到现在的复苏,最关键的转变是什么?
A: 从她的分享可以看出,关键是Meta证明了两件事:一是核心广告业务的韧性和持续创新能力——5年收入翻倍证明了这不是夕阳产业;二是在成本控制上的执行力——能够"非常有意义和非常快速地"调整成本结构。但更深层的是心态转变:从"我们在建设未来,爱投不投"到"我们需要让投资者在整个过程中与我们同行"。
Q: 为什么说GPU管理比人力资源管理更难?
A: 这涉及到资产属性的根本差异。人是"确定性资产"——招来100个人就是100个人,每个人的工作归属清晰;GPU是"流动性资产"——需要保持灵活调配能力,今天给你的资源明天可能要支援其他紧急项目。这种流动性虽然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但也让传统的部门预算和绩效考核体系失效。这可能是AI时代企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Q: 苏珊·李17年职业发展给我们什么启示?
A: 最核心的启示是"做一个善于接受反馈的人"。从被叫去优化SQL查询,到David Ebersman告诉她"你可以成为CFO",再到扎克伯格的直接反馈——每一次反馈都是成长机会。但更重要的是Meta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员工职业早期就识别潜力,然后用多年时间有意识地培养,包括推动他们承担"不会主动要求"的挑战性工作。这种长期主义的人才培养方式,可能是Meta高管团队稳定的秘密。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随着AI策略成熟,CIO开始重新考虑对公有云的依赖,私有云和本地环境重新受到关注。调查显示,67%的企业领导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将部分AI数据迁移至非云环境。主要原因包括成本可预测性、数据隐私保护、安全问题和云集成挑战。对于持续的AI工作负载,购买自有GPU比租用公有云更经济。私有云支出增长更快,预计2025年将有54%的组织在私有云上投入超过1000万美元。
沙特TachyHealth团队开发的32亿参数医疗AI模型Gazal-R1,通过创新的双阶段训练方法在医疗推理任务上超越了12倍大的模型,在MedQA等测试中取得87.1%的优异成绩,展现了精巧训练策略胜过规模扩张的重要启示,为资源有限的医疗AI研究提供了新路径。
本文深入分析了从传统AI发展到AGI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智能爆发现象。基于AI专家共识的2040年AGI实现预期,文章探讨了七种主要发展路径,重点关注突破性的"登月路径"。智能爆发理论认为,智能可以像原子链式反应一样相互促进,快速产生大量新智能。文章预测2038-2039年可能发生智能爆发,随后在2040年实现AGI,但也指出了关于智能爆发的启动、控制和潜在风险等争议问题。
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RetFiner技术,通过让眼科AI模型同时学习OCT图像和医疗文字描述,显著提升了诊断准确率。该方法采用四种训练任务让AI模型建立图像与文字的深层联系,在三个主流眼科AI模型上实现了2-6个百分点的性能提升,为医学AI发展开辟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