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翌,前360投资部创办人。他的履历丰富,先做科技媒体记者,后做投资人,不变的是坚持做一件事——和“创业者”对话。
北漂22年,他谈过至少三万名创业者,平均每天聊5-10人,在如此大的数据样本中,他总结出“十八个月创业周期论”,发现创业的阶段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周期,许多结果有迹可循,他可以在节点处判断创业者的状态和走向。
疫情来袭,经济下行,国内的投资圈遇冷。王翌开始把目光放在海外,他在爱尔兰考察一年,看到那边IT行业高度发达,创业氛围浓郁,如同四十年前生机勃勃的深圳,一个更大的创业“计划”在他心中开始酝酿……
▋ 一个好的记者等于一个好的投资人
王翌的职业道路起源于他对数字的敏感性,后来这个敏感性贯穿了整个职业生涯。
读中学时,王翌在《参考消息》的一个豆腐块文章中,看到对美国互联网发展的介绍。那时家用计算机还未出现,还停留在实验室设备阶段,互联网也不叫因特网,叫阿帕网。文章介绍全球实验室设备接入网络的计算机节点数正以每月翻倍的速度持续增长,并预期未来一年会持续这样的增速。
王翌的奥数很好,他推算了一下,如果按照每个月double的增长速度,一年下来都要增长4000多倍了,他第一次对互联网产生认知,这是一个指数级增长的事物。他对互联网产生了浓厚兴趣。
上大学时,正值90年代,国内互联网兴起,王翌利用学校机房成为最早一批网民,在BBS上写东西。他的网瘾极重,最久的一次甚至在机房呆了超过30小时。
2002年,王翌踏上北漂之路,他没有找自己所学专业“数学系”的相关工作,进入了IT报社。一年后,他加入IT媒体的行业翘楚——《计算机世界》,在这里他第一次感受到指数化成长是什么样子。
《计算机世界》版块众多,资源丰厚,王翌的同事们都在追踪报道惠普、IBM、联想这样的热门公司,采访柳传志、杨元庆等人。王翌独树一帜,偏爱关注被传统IT业边缘化的互联网领域。许多人觉得互联网行业变化太快,只当个“昙花一现”的故事去看,他却好奇那些野蛮生长的“草根”带来的变化及背后原因,于是,上到CEO,下到网管,他尽可能多地找人聊天,并在博客上记录这些故事。
2004年,王翌和同事在报社内部创业,做了一款客户端软件,拿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由此接触一些投资人。其中一位顶尖投资人读过他的博客,欣赏他的产业观察,对他说,如果他能做好一个记者的工作,也一定能做好一个投资人的工作,美国红杉资本的创始人之一就是资深记者。记者和投资人是相通的,区别只是一个要写文章,一个要投钱。
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翌成为启明创投的投资顾问,正式踏入投资圈。
▋ 十八个月创业周期论
启明创投恐怕再也找不到像王翌这样合适的人选。
启明创投当时要寻找一位深扎一线,了解草根创业的人,看看天使轮、种子轮的项目。一般而言,投资机构止步于A轮,从几百个项目中选出一个项目投,已经是不小的工作量,创投是一个金字塔结构,从腰部再往下看天使轮、种子轮,就是大海捞针,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获利。一般投资人不愿做这亏本买卖。
但王翌不是这个逻辑,他好奇心极强,喜欢天马行空,爱交有趣的朋友,创业者们的故事最能满足这份好奇。他的QQ号早期加人是不需要验证通过的,微信手机号在网上完全公开,他想打碎所有创业者登门的门槛,连接更多人。许多他人眼中的“垃圾项目”,成为他观察这个世界变化的一个窗口,他相信人是会变化的,谁也说不准五年后,十年后,这些看起来的失败的项目会不会孕育出一个伟大的公司。
在一个公司的创业早期往往还未出现明显的商业模式,甚至停留在做产品的阶段,掌握复杂的金融逻辑不如和一个创业者聊明白来得重要。而王翌的优胜之处就是他聊了太多创业者了,他非常清楚要从创业者身上聊出什么东西。
王翌一般会问两个问题,“你做多久了”,“你现在有多少人”,如同老中医的“望闻问切”,这两个问题就足以让王翌判断对面创业者的状态。
这样的底气来源于北漂七年,他访谈了一万个创业者,完成了“一万小时定律”。做投资顾问期间,他形成了某种感觉,“创业公司每隔18个月就会走到一个特殊时间点”,可能会向上一个台阶,也可能掉落,但一定会产生一个突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一般而言,创业公司的完整周期是12年,正好对应着8个18个月,如同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大多数公司可能在6岁前夭折了,有些能挺到18岁,面临真正的考验又出现各种问题。创业者们“生死搏杀”来的宝贵经历成为王翌吸收的养料,当他的数据库足够大,遇到新来的创业者,他通过定点关键时间点就能判断这个创业者所处阶段,再通过团队人数,发生的重大事情,能判断问题所在。如果有意外出现在他的认知范围外,他会兴奋自己又多了一条经验数据。
这套理论在王翌2010年加入360,创建投资部时得到了坚实的发展。老板周鸿祎是个狠人,360的工作压力极重,王翌从周一忙到周五,每天接触的创业项目不少于十个,周末还要开一天的高管汇报会。在360的四年时间,王翌和三五个同事,投了近百个项目,完成二十个并购,王翌又完成了“第二个一万小时”。
2014年,双创来袭,创投市场火热。王翌从360出来创业,先做缘创派,后做投缘帮,帮助创业者进行早期投资,指点迷津。直到2019年疫情来袭,线下活动被迫中断,他和团队从数万个项目中挑出400多个项目陪跑,又完成了“第三个一万小时”。
王翌在海量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算尽各种可能,认为自己摸透某种趋势,他的“十八个月创业周期论”成为一个优美的底层算法模型。他开始给创业者讲述他这套理论框架,刚开始讲完需要1.5-2小时,随着他的不断思考和新的认知,他确定公司战略、产品技术、品牌关系、财务情况、人员管理五个框架方向,讲述的时长拉长到4-6小时,讲到喉咙肿痛。
这套体系王翌套在了大中小厂的发展上都能自圆其说,他逐渐延伸到生活中,比如判断经济形势,行业发展,甚至减肥周期。世界被他透视化成一条条数据,他努力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自2018年开始,国内创投圈遇冷,受疫情反复、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局势诡谲多变等不利外部因素影响,创投圈进一步收缩,王翌的创业受到严重阻碍。和其他迷茫的投资人一样,他也沉寂了一段时间。他打开世界版图,将目光投向海外,巡视了美国、东南亚等热门出海方向后,他发现了欧洲这块长久被忽视的出海市场。
▋ 爱尔兰,小国家的大机会
王翌重新出发,选中了爱尔兰这个国家,一方面是为了爱尔兰优质的教育资源,一方面是看到了它的巨大潜力。
爱尔兰,又被称为“欧洲硅谷”,聚集了谷歌、微软、苹果等400家五百强大厂的欧洲总部,人才众多,IT业发展非常发达。它的地理位置优越,紧靠英国,又是欧盟成员国,并且和美国关系紧密,爱尔兰移民是美国移民人数最多的团体,爱尔兰成为了欧洲走向世界一个绝佳“跳板”。
王翌考察爱尔兰后发现那边浓郁的创业氛围,走进爱尔兰的咖啡厅,会看到许多开发者讨论创业项目,每周都有几场创业活动。爱尔兰有众多创业孵化器,软件行业发达,创业团队的组织规模并不大,一般几人就可以撑起一个业务,超过20人的团队已经是个中型公司,50人的团队已经可以拿下单一功能赛道的头筹。
爱尔兰在竞争并不激烈的情况下,却有高活跃度的风险投资。2023年,中国创投总额是6587亿,英国和欧盟总人口仅有中国的1/3,投资总额却有8000亿,人均风险投资额是中国的3倍多。其中,爱尔兰拿到了不少来自硅谷的风险投资。但过往因为语言不通的原因,欧洲的投资创业情况鲜为人知。
王翌看到了欧洲出海的机会,也看到了自己创业的新机遇。他发现了一个面向全球的订阅制专栏平台,上面的付费作家收入不菲。王翌想做一个面向全球创业者的访谈专栏,用12年访谈100万全球创业者,打消信息差,将更多创业故事讲给别人听。
100万这个数字的底气来源于他对未来AI的信心。根据十八个月周期理论,他认为现在看起来还很“可笑”的AI再经过几年迭代,会在2028年迎来一个巨变。那时算法成熟,各项技术完善,AI会成为真正的人工智能。他可以根据经验设置数百个问题,利用AI与创业者对谈,通过高效的采访创建一个比人脑更巨型的数据库,将创业规律彻底吃透,为创业者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虽然现在的经济形势不明,但王翌对未来仍抱有期待。推动人类向前发展是技术,作为投资人,他还看好许多如苹果提出的“空间计算”新方向。如同当年滚滚而来、势不可挡的互联网,技术前进的步伐永不止息,“新”的事物层出不穷,会有更大的机遇在前方等候。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未来软件定义汽车”的设想也成为马丁当前运营路线的指导方针,且高度关注数据、零件和资产管理等议题。
AI科技正被应用于诸多复杂问题,其中自然也包括塑料污染。通过对多位科学家和初创企业创始人的采访,外媒InformationWeek整理了塑料垃圾治理工作中的艰难挑战,同时也了解到各方如何在这场抗争当中运用AI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