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CEO萨提亚:Excel为什么40年不倒?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平易近人的编程环境,如果企业没有自己的模型,就不需要存在了 原创

萨提亚回忆起90年代在微软评审会上听到的场景。Gates当时说:"软件只有一个品类--信息管理。
这是Stripe推出的"Cheeky Pint"播客系列中最新的一期对话,我觉得是近期萨提亚近期含金量最高的一期播客。
微软CEO萨提亚:Excel为什么40年不倒?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平易近人的编程环境,如果企业没有自己的模型,就不需要存在了
值得注意的是,萨提亚在访谈中反复提到比尔·盖茨(Bill Gates)的一个观点:"软件只有一个品类,叫信息管理。你只需要把人、地点、事物模式化,就完事了。"这个在1990年代显得激进的想法,在大语言模型时代突然有了新的解释空间——也许真正的结构化不是SQL数据库,而是神经网络的参数空间。

1、Bill Gates讨厌文件系统,他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萨提亚回忆起90年代在微软评审会上听到的场景。Gates当时说:"软件只有一个品类——信息管理。模式化人、地点和事物,搞定。"Gates憎恶非结构化的文件系统,他梦想一切都是SQL数据库,可以用查询语句直接编程处理所有信息。这个梦想在关系数据库时代破产了,因为人类太混乱,数据即使结构化也无法用单一索引或SQL查询覆盖。但AI出现了。深度神经网络以参数的形式,用算力和规模找到了模式——这才是Gates当年想要的那个"优雅解决方案"。

萨提亚强调了一个被忽视的转折点:认知核心(cognitive core)与知识的分离。过去我们痴迷于设计复杂的数据模型来捕捉企业的本质,现在发现答案藏在神经网络的大量参数里。这意味着企业AI化的关键不再是整理数据仓库,而是让模型持续学习(continual learning)。

2、企业AI落地的真正瓶颈:权限系统、记忆和行动空间

萨提亚列出了三个AI在企业场景必须攻克的外部要素,它们都在模型之外,但必须在运行时无缝对接:

• 记忆(Memory):包括短期、长期记忆,以及人类擅长的"长期信用分配"(long-term credit assignment)。举例:人类能记住某个错误是几周前某次决策导致的,并据此惩罚/奖励。AI模型需要类似能力。

• 权限(Entitlements):模型必须在运行时尊重企业的角色权限系统。用户只能看到自己有权访问的数据,AI不能越界。

• 行动空间(Action Space):模型需要能实际执行任务,而不仅仅是回答问题。

这三者构成了AI的"环境"。萨提亚指出,Copilot今天同时使用OpenAI和Claude的模型,系统必须跨模型工作——这才是前沿问题所在。

3、微软20万员工,CEO最重要的工作是"闭嘴"

萨提亚透露了他的日常:每天至少2-3个与客户的Teams通话,大量会议时间。他把会议分为两类:

• 第一类:只需要他"召集"(convene)的会议。他的任务是闭嘴,因为工作在会前或会后自然发生,CEO过度表现反而有害。

• 第二类:他必须学习、做决策或传达信息的会议。

最有趣的是他如何"管理":不再是物理上走动视察,而是潜伏在Teams频道里。他说自己在那里学到的东西比任何其他方式都多——看到谁在做Excel的agent,他们用什么评估标准,产品细节是什么。这是"虚拟走廊"的新形式。

他抱怨的唯一问题:权限设置让他无法随意进入所有频道。"我最大的不满是不能去所有我想去的地方。"

4、Stripe的"开发者优先"策略,微软30年前就在用

Collison提到Stripe的一个核心信念:今天的小创业公司是明天的上市公司,所以要为创业公司构建产品。更重要的是,创业公司喜欢的往往是更好的产品体验——最终企业客户会跟上。

萨提亚立刻表示认同,并说这是微软"重新发现"的东西。他解释为什么收购GitHub:"每个创业公司都有代码仓库在GitHub上。待在那个循环里很重要——不是为了战略位置,而是为了学习,做出更好的产品。"

他总结:跟着开发者走,理解新工作负载(workload),是构建技术平台的唯一路径。创业公司是耐心最少、对产品交付时间最敏感的群体,服务好他们才能掌握"无摩擦交付"的审美。

5、UI的未来不是消失,是变成"带闪烁光标的收件箱"

Collison提出一个问题:既然AI能生成代码,为什么不干脆生成个性化UI?萨提亚回应:IDE正在回归。即使在AI时代,程序员依然需要出色的编辑器来对比(diff)AI生成的输出,迭代修改。IDE将进化为"平视显示器"(heads-up display)——就像战斗机驾驶舱的仪表盘,你需要监控数千个agent的工作状态,实时微调它们的方向。

他提出了一个框架:宏观委托,微观操控。你给agent发布大量指令,它们工作数小时甚至数天,但会持续签到汇报。关键是如何让这些签到不会变成"通知地狱"——5个字的推送,毫无上下文。

他的预测:所有成熟软件最终都会长成收件箱+消息工具+画布的样子。具体来说:

• 表格和电子表格(人类喜欢这种形式)

• 线性文档

• 收件箱/消息工具

这些UI不会消失,但它们背后的工作会由AI完成。例如GitHub Copilot的"任务控制中心"(mission control):你启动5-6个分支,每个分支里跑不同的自主agent,它们完成工作后回来,你的任务是做PR triage——也就是批量审查这些代码变更,决定哪些合并、哪些重做。这就是下一代IDE的诞生地。

6、这轮AI基建不是互联网泡沫,因为"没有暗光纤"

Collison问: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教训是什么?能类比今天的AI CapEx狂潮吗?

萨提亚的回答切中要害:上次是暗光纤(dark fiber,铺设好但闲置未用的光缆),这次是满负荷运转的GPU。

他解释:互联网泡沫时期,大量资本涌入铺设光纤网络,但需求还没起来,光纤"点不亮"——业内叫"暗光纤",就是线路埋好了但没有数据流量。这次完全相反:

• 微软没有利用率问题,所有GPU都售罄。

• 唯一的瓶颈是内存带宽,导致利用率不够高——但这是优化问题,不是需求不足。

• 供应链的真正挑战是:没有足够的"温壳"(warm shells)——指已完成土地、电力、建筑等基础设施,通电待命、可以立刻部署机架的数据中心空间。

他强调,这些资产的生命周期差异巨大:有些是20年(如建筑本身),有些是4-5年(如GPU)。关键决策点在于长周期投资——土地许可、电力许可。而且这必须是全球化的:数据主权要求迫使微软在世界各地建设数据中心舰队,既能训练、又能做数据生成(DataGen)和推理。

7、公司的未来:拥有自己的基础模型权重

这是访谈中最激进的观点。萨提亚提出了一个新的"主权"概念:企业主权将体现在AI模型的权重层,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

他引用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拆解这个问题:企业存在的原因是内部交易成本低于市场。但如果模型"知道一切",为什么还需要企业?答案是:未来的公司必须拥有自己的基础模型,在其中嵌入"脚手架"(scaffold)或权重。

他举例:

• Stripe正在训练支付领域的基础模型,用Stripe网络的数据构建欺诈检测能力。

• 制药公司、软件公司,都应该有自己的模型。

萨提亚的逻辑: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过去存在于人脑和文档中,未来会以权重的形式累积在公司专属的LoRA层(低秩适配层,一种轻量级模型微调技术)里。这才是新的智力资产。

他追问:如何防止这些能力泄漏到通用基础模型?一个可能的答案是:记忆、工具使用和行动空间构成的独特组合——这些是Stripe特有的,无法被通用模型轻易复制。

8、Excel为什么40年不倒?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平易近人的编程环境

Collison感慨,许多软件公司都试图挑战Excel,但它依然屹立不倒。萨提亚给出两个原因:

• 表格的力量:人类天然喜欢列表和表格,这是最直观的信息组织方式。

• 图灵完备:Excel本质上是一个编程环境,但用户不觉得自己在编程。

他对比了AI的推广难题:大家都在谈"变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但电子表格出现时没人谈这个——人们直接用起来了。萨提亚引用Generali保险公司CEO的话:传真机、电子邮件和Excel同时到来时,整个工作流程从底层被重塑,没有人需要培训。

他的结论:这个时代需要发现类似的东西——允许自下而上重新设计工作、工件(work artifact)和工作流。

9、模型品牌忠诚度是个伪命题,真正的战场是"自动选择器"

Collison提出一个争议问题:用户对模型有忠诚度吗?还是对AI品牌有忠诚度?比如Copilot用户更换模型时发生过抗议,因为风格变了。

萨提亚认为:长期来看,重点是模型的能力(capability),而非个性。他承认风格确实是新的差异化维度(IQ之外还有EQ和风格),但产品构建者的任务是:

• 确保用户能用到最强大的模型

• 同时根据任务自动优化模型选择

他最喜欢GitHub的"auto"功能:模型选择器必须有智能,而不是简单的路由(router)。它应该知道:这个任务需要多少算力?代码库有多复杂?PR任务的性质是什么?

他的愿景:未来是模型集合(ensemble),agent在中间调度,满足用户需求。用户会有偏好,但如果能建立信任——相信系统会做出令人愉悦的选择——那用户就会交出控制权。

萨提亚提了一个关键点:默认选择很重要。人类不喜欢"奶酪被移动"(cheese being moved),即使手动选择模型,取消这个选项也会引发问题。所以信任是核心。

10、微软的捆绑策略:不要为了协同效应牺牲竞争力

Collison问了一个尖锐问题:微软什么时候捆绑产品,什么时候拆开卖?比如Apple最初只让iPod连接Mac,后来推出Windows版iTunes。微软在80年代很开放(大部分收入来自Mac应用),90年代变得封闭(Office和Windows深度绑定),现在Azure又变得开放(支持Linux)。

萨提亚的回答框架:从TAM(总可达市场)和竞争倒推,而不是从协同效应正推。

他举例:

• Azure必须支持Linux和MySQL/Postgres:如果只跑Windows工作负载,市场会非常小。即使这会"伤害"Windows Server,也必须做。

• Teams的捆绑是产品定义:Teams把聊天、频道、视频整合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产品——就像Outlook整合了邮件、日历和PIM。

他强调:模块化必须在原子层面(atomic level)想清楚。不要为了内部协同效应过度打包,否则会减少TAM、失去竞争力。

他的三层抽象:

• 基础设施层(Token Factory):每美元、每瓦特产出多少token,追求极致效率。

• Agent层(Agent Factory):每个token产生多少价值(value per token),针对特定领域优化。

• 应用层(AI Systems):Copilot家族——信息工作、编程(GitHub)、安全。

每一层都必须独立赢得市场,但三者之间保持反馈循环。客户和合作伙伴可以从任何一扇门进入。

来源:至顶AI实验室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5

11/25

10:08

分享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