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程序员眼中的双减 原创

“教培行业没希望了,能跑赶紧跑。”

01

教培行业没希望了,能跑赶紧跑。”这是我和建哥坐在新东方楼下的咖啡厅,聊到“双减”时,他得出的论断。

一个程序员眼中的双减

2021年12月31日,全国学科类培训机构完成营转非(营利性培训机构变为非营利性培训机构),教培行业的万亿市值灰飞烟灭。近5个月来,双减政策以摧枯拉朽之势令教培行业一夜凋零,感触最深者的莫过于行业中人。建哥原本是新东方技术部门的资深开发工程师,现在已经离开教培行业四个月了。从四年前的看好到如今的逃离,对这一结局,他既觉得意外,又觉得都在情理之中。“双减我是没有预料到的,但这是早晚的事儿,只是时间问题,教育就该由国家把控。”他如是说。

回首教培行业发展的三十多年,从上世纪90年代新东方、巨人教育的成立,2003年学而思的创办,再到2010年代,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线教育的兴起,教培行业不断蓬勃壮大,在2017年迎来爆炸式的发展。资本的密集入场把教育这个慢行业推上了“快车道”,将它变成了人们眼中的吸金窟,新兴机构遍地开花,大量人才不断涌入,建哥正是在这个非凡时机入了局。截止2020年,中国教培机构总数已经超过300万家,中国教培行业的市场突破万亿规模,一路飙升。2020年全面爆发的疫情,更是将已经处在风口的在线教育,推上了更高的顶峰。

一个程序员眼中的双减
艾瑞咨询关于在线教育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根据艾瑞报告分析,如果没有双减,2022年的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应该继续攀升,达到3082亿元了,但所有繁荣景象都在2021年7月戛然而止了。

2021年,教培三巨头折戟。12月22日上午10点,好未来告别90000员工,彻底退出k9业务。12月28日晚上8点,俞敏洪在抖音平台上线卖农产品,带领新东方老师转型直播带货。“在线教育第一股”的高途股价跌破98%。

一个程序员眼中的双减
《商学院》统计的各教育机构股价下跌情况
一个程序员眼中的双减
好未来股票下跌数据

教培巨头尚且如此,其他机构更是惨淡,倒闭的倒闭,转型的转型。

一个程序员眼中的双减
网经社绘制的双减后,各大k12教育机构的情况

教培行业的大戏就这样匆匆落幕,这场猝不及防的急刹车令参与其中的人都损失惨重,近千万从业者重新流入就业市场。然而这一结局,早在先前的各种问题中露出端倪。“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暗中标好了价格。”

02

教培行业的兴起是因为市场需求。高考制度恢复后,教育资源被重新分配,谁通过高考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就意味着更大可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但优质的教育资源有限,“僧多粥少”是普遍现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为了高考选拔的残酷现实。

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非985、211不要”的招聘要求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无不刺激着家长紧绷的神经,大家都忍不住给自己的孩子报班。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为教培行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源,这块巨大的蛋糕谁都想咬上一口,一套从小学补到大学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资本不仅要赚线下培训的钱,还要赚线上教育的钱,“直播授课”、“双师模式”、“拍照搜题”等新型学习方式层出不穷,花里胡哨的宣传与销售四处吸引眼球,在行业繁荣的同时,乱象滋生。

诚然,有些教培机构确实提高了孩子们的分数,补充了孩子的知识漏洞,但越来越卷的发展势头也带来了过重的学习负担。

建哥自己就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眼看着班上其他孩子掌握到更高年级阶段,而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建哥非常焦虑,于是他像身边其他家长一样,走上补习之路。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孩子们像上班族一样忙碌,既要掌握学校的abc,还要学习校外的诗词歌赋,这样填鸭式的学习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跟着学生一起卷的,还有疲惫的家长。建哥的妻子就是在家全职教育孩子,而建哥会在难得的双休陪着孩子去一个个补习点,其实像建哥这样的家长比比皆是,就连一线明星都难以避免周末串场似的跑补习班。但这样真的好吗?像建哥这样的80后并没有经历这些内卷,从1+1慢慢学起,如今也发展得很好。曾经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至理名言,我们都看到了起跑线上的各种“卷”,但终点在哪里呢?

一个程序员眼中的双减
网传明星沙溢在等孩子补习

教培的发展好像双刃剑,当它过度膨胀后,真的提高了教育水平吗?教培机构原先作为公立学校的补充,是补习学校内没有掌握好的知识漏洞,现在却变成了超纲教学。大家纷纷提前学习的后果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当前排的人站起来,后排的人也不得不站起来,最后所有人都站着看完电影。

除了身心俱疲,“再穷不能穷教育”带来的另一个弊端就是高额的培训花销。根据网上数据分析,中国一二线城市中小学生的补课率远超70%,很多家庭在教育上的投资已经占了家庭支出的一半以上,如建哥家一年的培训费用至少小十万元。教辅的种类五花八门,很多家庭因为原始资金的多寡,选择的教育资源也不尽相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一定意义上会影响教育的公平性,这样与资金挂钩的“教育”只能使家长更加焦虑。

一个程序员眼中的双减
2019年中国中产家庭支出情况
一个程序员眼中的双减

双减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为学生减负。课外培训的k9业务被取消后,将大家拉回了起跑线上,中小学生不用再放学去补课,极大地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也让家长的钱包得以解放,敢去生第二胎、第三胎。无论是为了提高人口出生率,还是减少神童、内卷的出现,双减这项急刹车都让大家活得不那么累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放松和休息。

从行业角度来说,这也是一个必然趋势。教育是一项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本不该成为资本的“内卷游戏”。当教培行业的发展在资本的推动下愈演愈烈,成为了压在人们身上的新“三座大山”之一时,国家对教育的调控就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双减也就应运而生。

当“双减”成为定局,教培行业的未来似乎十分渺茫。营转非后,教培行业的盈利空间很小,双减规定教培机构的授课内容不能超过学校的进度、课程费用不能超过规定数目、教学场地要交几十万的押金,无论从人工、支出、课件研发和硬件设备,校外培训都无法再与公立学校媲美。而早教与高中阶段的培训也频频传来“营转非”的讯息,转行似乎成为了教培人的唯一选择。建哥说:“我认为这个行业没有什么希望了,要跑赶紧跑,现在互联网也要大调整了,裁员成为常态,等到市场上放出这么一大群技术人员时,就业会更加困难。所以我会劝我以前的小伙伴早点出来找工作,先稳定下来。”

一部分人还会再等一等,看看各家教培巨头的转型是否能成功,但无论是卖农产品、卖羽绒服、卖咖啡,还是转去素质教育、成人教育、智能硬件的新赛道,他们的花式自救都更像是陷入泥沼中胡乱抓住的稻草,各大细分领域早已被其他公司分完蛋糕,这些刚下场的选手缺乏基础和沉淀,就想快速布局,他们的未来可想而知,正所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教培行业的基本覆灭似乎正是双减希望带来的结果,但市场没了,需求还在,何解?

03

中国的高考制度不改变,争夺优质资源的问题依然存在。2021年教育局颁布的“55分流”政策说未来会有一半的孩子无法上高中,流入职业学校。考虑到现在职业高中的教育质量、未来的就业选择、在社会的地位,没有一个家长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被淘汰的那一个。未来是高科技、智能化的时代,需要的人才也是高水平人才,即使去制造厂做工人,但如果没有很好的外语水平,不懂机器的原理与技术,或许都无法操纵那些智能机器。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和基础工业发达的德国相比,我们的创新性不足、积累沉淀不足,仅仅是逐渐走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还不能让工人的工资和大学生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所以教育大战还在继续。双减之后,家长的钱包减负了,但精神负担并未减负,私人上门家教又成了双减后暗中涌动的“新风尚”。

其实中国走过的路,韩国早已走过。韩国的教育机构被称为“影子教育”,是韩国教育体系的支柱,它发展到如此高度与韩国发达的教育与激烈的竞争密不可分。

韩国的识字率基本达到了百分之百,高中毕业率更是高达93%〖1〗,但韩国大学的录取率只有50%,想考上寥寥数所名牌大学更是难如登天。在韩国,好的大学是普通家庭跨越阶层的唯一通道,为了考上好的大学,很多家庭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参加补习,一直补到大学,补习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旋律”。所以在韩国晚上十一二点的街头,你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本是孩子甚至大人恬然入梦的时间,却涌现出了大量刚补习完的中小学生,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背着数倍于学校的作业,匆匆回家,而高中生的下课时间只会更晚。

当然,超标的补习一定会带来高额的费用,这些费用让许多家庭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在全球家庭教育的支出榜单中,韩国高居榜首。

1980年7月30日,韩国也推出了全面禁止课外补课的举措,甚至派出了“课外补习打压队”。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韩国的家长宁可开车跑到荒郊野外补习,或让老师伪装成各种身份上门,也要为孩子补习到底。

一个程序员眼中的双减
韩国教育改革历程

最后韩国的教育改革“形同虚设”,韩国政府在2000年迫于愤怒家长们的抗议,又重新允许课外补习。根据韩国教育部与统计局的2020年数据显示,2019年韩国中小学生私人教育支出达10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小学生阶段总支出为9.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60亿元)〖2〗。高昂的教育费用严重压制了韩国人的生育意愿,韩国在2020年首次出现了人口负增长情况。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双减政策的“一刀切”虽然带来了行业的震动,但从长远考虑,或许有更多的思量。只是时代的一粒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面对着大多数家长无处补习的迷茫,中国教育的未来何去何从呢?我们且听且看。


〖1〗〖2〗数据引用了知乎的高票回答《疯狂补习的韩国,未来怎么样了》

来源:至顶网码客人生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2

05/27

15:49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