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哪有什么职场安全 原创

“编制没有下来之前,我是很焦虑的。”老李说这话的时候,已经39岁了,超过了互联网行业的年龄“红线”(35岁)。即使做到了大厂的中层领导,他的危机感也如影随形,一刻不曾停歇。在互联网行业,“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

“编制没有下来之前,我是很焦虑的。”老李说这话的时候,已经39岁了,超过了互联网行业的年龄“红线”(35岁)。即使做到了大厂的中层领导,他的危机感也如影随形,一刻不曾停歇。在互联网行业,“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无论是易被替代的基层员工,还是不上不下的中层领导,亦或有业绩压力的高层决策者,大家都是在刀尖上讨生活。

有几个人是有安全感的呢?

今年的互联网寒冬全面来袭,裁员大潮一波紧接着一波,大批基层员工面临失业的困境。对于程序员来说,即使上位成管理层也并不能保险,因为管理层带领的团队,一般会负责一个主要项目,项目的生死决定了团队的生死。对资本而言,盈利是它唯一的目的,当一个项目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资本失去了耐心,市场失去了热度,管理层就要岌岌可危了。伴随着资本撤资,经济环境下滑,公司会重新考虑开支,这些不挣钱的项目一定会被砍掉。这时的管理者会比基层员工更加痛苦,他们不仅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还要亲自送走曾经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这种打击是令人难以承受的。网传腾讯游戏部门一位大神级的人物就是因为自己的项目被砍掉,所以跳楼自杀了。

互联网人,哪有什么职场安全

对互联网人来说,除了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大龄危机也是无需言明的潜规则。当年龄不占优势后,裁员首当其冲。如网上热评所说,“职场35+现象就像一个悖论,本应该是一个经历沉淀的数字,一个黄金时期,意味着更丰富的经验,更多选择的机会,但它被高速运转的社会异化为效率、创新的反义词”。HR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会直接勾选35岁,甚至30岁以下的选项,很多中年人的简历已经没有资格进入公司的人才库了。

我开篇的朋友老李曾明显感受过这种年龄带来的变化,他的经历可以代表大多数互联网打工人的职场路径。在老李二十几岁时,如果他开放简历,一天会有二十几个电话打来咨询,每次出去面试,拿下四五个offer十分平常。过了三十岁,市场的机会就在逐渐变少,这时找工作要看人脉和内推,不能再孤军奋战。而到了三十五岁以后,即使有内推,好的工作也可遇而不可求了,这时要看机遇,看匹配度,需要伯乐赏识。老李举了个例子,四五年前,他曾经拿下过阿里P7的offer,但现在再去面试同一岗位,就不再有优势了。

这种无理的年龄歧视背后其实符合一定的市场规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性比价。很多程序员在年轻时可以把90%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学习速度也很快,但当他年纪渐大,有了家庭后,生活的负担越来越重,他的精力必定会被家中的琐事所分散,这时能投入到工作的精力有60%已经不错。没有足够精力也必然会影响学习新技能的速度,以前一个月可以拿下的技术,现在一年也未必能学好,很多人甚至荒废了学习,一直啃老本。但他们的工资却随着资历水涨船高。

而现在的大学教育改革十分先进,如计算机领域的一些课程已十分接近市场的要求,当这些厉害的年轻人涌入就业市场,他们学习速度又快,精力又足,期望的薪资又低,公司“以旧换新”的做法也就可以理解了。一个公司由一部分老人和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构成,其实完全可以经营下去,那些被淘汰掉的“老人”就成为了公司节省下来的“冗余劳动成本”。

“写字楼里如青楼,不许楼里见白头”,各公司对中年人的严防死守让很多人即使自愿下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人力资源领域,HR可能会拒绝掉那些自降薪水的求职者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一个人如果自降薪水来到一个公司,他的心理预期肯定就达不到以前那个状态,那这个人的稳定性就会成一个问题。”很多大龄的管理者失业之后,面临着大公司不要,小公司不敢接的困境,只能被逼走上创业之路。我的另一位朋友,一位四十多岁的技术人员,失业之后转身就卖起了酸辣粉。“创业”原本在人们眼中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事业而做出的主动选择,如今变成了这些大龄程序员为了讨生活的无奈之举。还有些无法创业的人,最后送起了“外卖”,做和技术完全无关的事情。

35+的妖风不知道是如何吹起的,即使在体制内,考公和国企也都严格卡在了35岁的年龄线上。一个人如果真的老到失去劳动能力,这种“严苛”的过滤或许也能理解,而这场对中年人的绞杀,就像将市场正午的猪肉大量倾倒,明明还营养美味,却因为不是刚从猪身上割下来的,就造成如此巨大的浪费。每个打工人都有变老的一天,都可能会被市场抛弃,这份挣多少钱也难以买到的安全感,可能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在思考职场方向时,重新做出选择。

毕竟有的人的职场生命只能活到35岁了。

来源:至顶网码客人生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2

05/27

14:33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