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回首,“左手代码,右手诗”的理想主义者 原创

现实中的理想主义者是痛苦的,还是幸福的?工程师在工作中追寻的是什么?这是一个资深工程师,一个数次创业的理想主义者的故事。

01缘起:我是这样喜欢上计算机的

我认识了这么一位开发者,他很认可自己的职业,甚至把它比喻成写诗,认为这份工作能为这个世界创造很多价值。一生之中找到自己喜爱的方向其实是需要机缘的,大多数人为了生存已经疲惫不堪,能享受其中的更是少数,而gaoyong无疑是幸运的。

gaoyong是一个陕西人,在聊天中给我的感觉是谦逊而温文。他的故事从喜欢泡论坛开始,在那个BBS火热的年代,泡论坛就是他了解这个行业的契机之一。

gaoyong:高中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一个放报纸的亭子,它会定时更新里面的报纸,有的时候会过去看一下。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了张朝阳的搜狐获得了天使投资的报道。当时十几岁,对天使投资、IT、硅谷这些词是朦朦胧胧。但听这个名字——天使投资,天使听起来是好的还是坏的,那肯定是好的。所以我上大学的时候就主观意愿选择了计算机相关的专业。

上大学时BBS比较多,我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在论坛里泡着。这些论坛现在都已经消失了,但当时在垂直领域都特别有影响力。

记者:所以你的爱好天然选择了这个行业

gaoyong:有这方面的原因。当时大学快毕业时被论坛里面的一位网友邀请至其单位参加面试,面试通过后即加入这家公司工作。

我和gaoyong聊起了他的第一份工作。这份工作起点不低,是北京一家大型的互联网视频公司。这家公司优异的环境给gaoyong带来了快速地成长,并教会了他很多正确的工作方法,这些是gaoyong最感激的事情。后来因为一些个人原因,gaoyong跳槽去了新浪。

gaoyong:当时面试其实拿到了两个offer,一个是新浪,一个是雅虎。这两家公司的感觉都很好,我一时也难以抉择。但后来那个新浪主管和我说了一句话,一下子就触动了我:“你在这里每天都能接触到亿级访问量的产品,你的工作能影响到很多人。”于是,我就选择在那工作了。

在新浪工作的时候,我们好像是有一种使命感的。因为它是偏新闻媒体的一个公司,所以工作内容会包含公众媒体的部分。

后来经历了汶川大地震这件事。当时我们推出一些专题报道的内容,广大网友参与捐赠了几千万的物资,搬物资的时候人手都不够。在机场的时候也会看到我们做的绿丝带活动,到处都是。那时就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工作确实对这个社会有一些贡献和影响。那个荣誉感让我感觉特别好,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现在这份工作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

gaoyong讲这段经历的时候,语气真诚,即使不懂得技术的人,也会听得十分神往。

其实,gaoyong这种理想主义的气质,在当时并不突兀。当我问起他入行时,这个行业是不是像现在这样高薪火热,gaoyong是这样说的:

十年前,互联网的影响力,可能没有现在这么大,网民也没有现在这么多。但是大家对它的热情,应该说不比现在弱。现在的super star可能是字节、快手,但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明星企业是Google中国、雅虎中国、四大门户(网易、搜狐、新浪、腾讯)等。

现在人们不是调侃字节的工牌梗吗,那时候倒没有把它当成一个荣誉的事情,我觉得是偏理想的东西会更多一些。客观来说,这也是个社会大环境问题。像现在讨论各大企业的offer、薪水这种氛围,以前也会有,但不会像现在这么多。我个人感觉现在好像有些跑偏了。

记者:那我好奇地八卦一下,都说这行是高薪行业,你觉得满足你对薪水的期待了吗?

gaoyong:刚毕业前几年的时候也会有这些想法,希望自己涨点工资什么的。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我更想做出有价值的产品。

有时候,我们把过程当结果,把结果当过程。如果一个公司或产品赚到了钱,一定是因为其解决了别人的某些问题,为这个社会创造了价值,而钱只是顺道来的副产品。人也一样,薪水必定是伴随产出而存在。

02热爱:开发者也是发明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经写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同样的问题,我问起了gaoyong,他最自豪的产品是哪个。

gaoyong:在新浪时做的社区产品和后面在车联网公司参与的产品,我觉得都不错。这个问题其实涉及两个维度,一是工程本身做得好不好,二是用户规模怎么样,有多少人在用。我相信大部分从业者都会尽力把自己参与的产品做到极致,但如果问到哪个产品做得最好,我们可能会选择那个用户规模最大的产品,而不是用户规模最小的产品。

我详细询问了gaoyong在新浪社区的经历。他说他当时所在的互动社区可能是除新闻中心以外最大的部门。新闻中心管的是新闻这一块,互动社区管的是新浪博客、新浪圈子、新浪相册、论坛等业务,而gaoyong属于BBS这个部门。

gaoyong:当时流量特别大的是新浪博客,那个是全国的明星产品。举个韩寒的例子,他当时发一条博客,几天的阅读量就以亿计。纯文字就有这么大的阅读量,当时的网民基数远不比现在这么多。那时新浪博客的流量就这么夸张,而我们社区负责的杂谈、体育等内容流量也特别高,这就是互动社区事业部做的很多事情中的其中一小部分。

我听着gaoyong地叙述,能感受到他的心情,只有好的产品才能让他兴奋。

记者:你作为程序员的时候,应该是对自己的产品特别有要求的吧?你是怎么看待产品的呢,你理想中的产品是什么样的呢?

gaoyong:我们换个词吧,叫工程师。在业界有个很有名的人叫鸟哥,我特别喜欢他在博客上的一句话“左手代码,右手诗”,这句话你慢慢品一下,挺有意思的。

从产品的角度来说,所有参与产品的这些人,其实和发明家本身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人类历史发展这么多年,微信这个形态的产品是独一份吧,你说张小龙是不是发明家呢?当时写微信这个代码的十几个工程师是不是也是独一份呢?你说是时代选择了他们,还是他们选择了时代?无所谓。他们有理想,又有能力把这些理想践行,所以他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产品。用户是用脚投票的,他们愿意用就用,不愿意用就不用。

我觉得开发者对待产品就像人养孩子一样,从0到1是孵化阶段,从1到10是它长到初中、高中的时候。后来用户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它就大学毕业了。大学毕业之后还会有很多起起伏伏,有很多市场竞争。如果有这么一个阶段的产品历程,你能参与其中,其实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

而我理想中的产品就是对老百姓有用、对社会有用,能让参与者都共赢,我觉得这个就是产品的最大价值了。

记者:我发现你好像对程序员这个词不太感冒,更喜欢工程师这样的词。

gaoyong:程序员这个词可能会有格子衫、蓬头垢面、薪水高、古板无趣的印象。但工程师就像汽车工程师、石油工程师一样,是一种专业技术人员。而开发者就更高阶了,我觉得开发者是一个创造的概念了。所以我平时不会称呼别人是程序员,我一般叫工程师。

我在gaoyong对于这些词的纠正里感受到了他对自己职业的定义。

记者:你认为工程师最珍贵的能力是什么呢?

gaoyong:专业能力在线、人靠谱、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太多软件领域的豆腐渣工程也是不靠谱的人生产出来的。

记者:那你会为了心中的产品加班吗?如何看待程序员996严重的问题呢?

gaoyong:首先996是违法的,我们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作制度。持续的在工作上有产出应该是个人努力的表现之一。持续对公司作出贡献,持续工作产出特别高效,持续有新的idea,周边的同事持续的给予比较高的评价,持续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十年回首,“左手代码,右手诗”的理想主义者

03沉浮:聊聊创业这些事儿吧

村上春树曾说:“我能承受任何痛苦,只要这种痛苦有意义。”很多人都会怀揣一个创业的梦,但知行合一并非易事,真正创业的人比例还是很小的。gaoyong参与了数家公司,尝试了不同领域的不同产品。虽然历经沉浮,但如果把时间重新调回他创业的第一天,他的理想也并未被现实磨平。

记者:其实创业前的工作都挺好的,为什么突然想去创业了呢?

gaoyong: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就是想自己做点事。当时考虑西安的成本会不会不是特别高,自己也有一些产品的想法,就做了。

在gaoyong独立创业前,他曾和之前的同事作为初创成员在一家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公司工作。正是在这个节点,他开始接触移动互联网,后面他做的事情也都和移动相关。他说现在大部分比较厉害的移动互联网公司都是2013年、2014年左右成立的,那时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这一口号。当时gaoyong也和他的同事做了一个效率类的APP,最好时曾排到了效率类产品第一。

对于那段摸索的阶段,gaoyong将其概括成”只会做事,不懂商业“。虽然他们的技术经验很丰富,却没有一定的产品经验,商业经验更是几乎为零,可以称为”小白“。

记者:后来独立创业时的具体状况是什么样的呢?

gaoyong:当时我们做了三个产品,一个是教育产品,一个是阅读产品,一个是社交产品。

第一个产品是一个听儿歌故事的音频类产品,想法、产品形态、时间点

都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国内有一个比较大的APP叫“凯叔讲故事“,就是这类产品,在当时大家差不多是同时期做这个方向,它的少儿类用户规模还挺大的。我们可能就是执行上或者能力上有问题,没有把自己的产品做好。

后来我们做的阅读产品是参考国外点击阅读的一个产品,现在国内做得比较大的是“快点阅读”,他们是和我们同时期做的。

第三个社交产品流量比较高,日活大概十几万,注册用户几百万,做了两年多。但因为这个产品是偏流量型的,主要收入依靠广告,又因为图文广告市场包括整个PC广告市场下滑,视频类广告在增长,导致我们的支出和收入财务模型始终很难打平,换句话说,也可能是我们用户产品的数据没有到打平的转折点。刚开始还可以,但后面当快手、抖音、王者荣耀这些产品的用户越来越大之后,我们产品的用户花在上面的时间少了,广告也就少了。

当时的状况是先盈利后亏损。后面收入和支出没有平衡,工作压力就有点大。一方面是日常工作的压力,还有给大家发不出薪水的压力,但从来没有拖欠过同事的薪水。做到最后,发现做这个公司的压力远大于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工作越来越不愉快,所以就停掉了。

记者:其实这些产品当时也都在风口上,盈利也不错,选择的方向也对,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们没有继续成功下去呢?

gaoyong:应该还是我们团队自身的问题,这个原因比较大。移动互联网这波浪潮里面有几个人才输出口很厉害,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Google中国团队等,做的产品都很不错。中国的内部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同一个方向不管再小的产品都有很多团队在竞争,所以即使方向是对的,也可能成为分母。

记者:如何看待理想的产品可能对商业并不友好的的问题呢,是客户大于用户,还是用户大于客户?

gaoyong:我们先做一下定义,把使用你的产品但没付费的叫用户,使用了你的产品付费的叫客户。对于个人的想法来说,用户、客户我都接受。如果现在是一个亏损的状态,一个客户都没有,全部都是用户,那就会出去筹集一些资金,让大家继续把它做好,直到能把一部分用户转变为客户。这种做法在市场也是认可的,只要能为别人、为社会创造一些价值,即使变现的路径比较累,还是有人会认可这件事。比如豆瓣、知乎,它们变现能力有限,但大家还是认可的。

记者:从员工到老板的转变,有哪些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吗

gaoyong:事情更复杂了一些,简单来说就是会多出来很多自己之前并没有在意也并不擅长的事情,这些事情确实会让你觉得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比如每个月的财务。以前我只需要负责工程、产品设计,但现在被各种事情缠身,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又不得不做许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有点繁琐。

另外,压力也比之前大很多,除了工作压力,还有经济压力。以前很多事是没有感知的,比如产品做得好与坏会对公司有什么影响,但创业后发现产品如果做的差、数据差,收入就会差,这个感觉特别明显。

记者:网上有种说法是工程师的能力比较单一,想要转型的话,比如创业,他们可能还需要补一些其他能力。你认为工程师创业还需要哪些能力呢?

gaoyong:把雷军做小米的过程看一下,就大概能看出一些端倪了。雷军原来是工程师,他后来做小米相对比较顺利,因为他当时找了5、6个人,这些人是各个方向的佼佼者,把各个层面的问题都解决了。任何一个开发者想要做成一件事,就要把问题都解决掉。如果十个问题,个人最多只能解决三个,那剩下的七件事就需要partner来一起解决。最终这十个问题的解决的程度,也会直接反映到所创立的企业的价值上。

记者:创业最低谷的时刻是怎样的呢,在自我否定中是如何调整自我、走出泥潭的呢?

gaoyong:最低谷的时刻是我把公司停了之后,遣散了同事,自己呆着的时候。那段时间大概两周,比较痛苦。我会反思自己是不是什么都做不好,反思自己的能力问题,反思自己做的这些事情,也为给朋友们、投资人造成这样的局面感到内疚。他们倒是挺open的,觉得没做好就没做好吧,但我自己很不开心。同事们都不在的时候,我就一个人琢磨,越琢磨越难受,所以就想换一个环境。

以前在企业的时候,会经常和同事朋友聚会交流,后来创业了,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面。当时反思自己这两年是不是太封闭了,很想了解一下北京、上海这些互联网发展的比较靠前的城市现在是什么情况,好奇别人在做什么、想什么、怎么做事情。后面就去了上海,在一家车联网公司工作。

刚去上海工作的时候,第一周我还特别开心,感觉从来没有这么轻松过。以前要考虑的事情很多,现在我只需要考虑这一点事情,本身也驾轻就熟,没有负担,还挺开心的。

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小区里面还有几条河,我在北方也没见过。很多眼前的事物,包括他们说的语言,我每天吃的东西,都是新鲜的,这给我从不好的心态转变过来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聊到这里,我对gaoyong已经有了差不多的初步印象。在我眼里他是一位很纯粹的人,做好产品仿佛是他一切工作的动力源泉,gaoyong也认同这种判断。他认为自己是多少有点理想主义的,尤其是在反思创业的这段经历,验证了这个想法。他在公司困难的时候,会用自己的个人储蓄给同事发工资;公司之前有盈利时,他也没有压榨同事或用户的想法。他一直想的就是怎么把产品做好,让大家做得开心。

gaoyong:其实,有时候会因为着急,和同事沟通的时候可能没有那么洒脱和淡然,会让个别同事没有那么开心。但初心来说,都是为了对用户负责,对产品质量负责,对事不对人。

至于说带团队,我不认为批评同事是不好的事情,我反而觉得带着大家乐呵呵的并不太好。每个人特别是期望有一番作为的人,都是来奔前程的,谁也不想一直租着房子。在这个状态里说我纯粹的话,我觉得我多少会有点理想主义。

总结一下的话,我工作的支柱点都是因为目前所从事的行业和日常的工作可能是个人能力的一个放大器,能把个人产生的价值放大。

和朋友沟通的时候,他们可能觉得产品时代过去了,现在是一个资本时代。包括国内C端产品这几年数量的下降,国外大家都有出海,这是很正常的状态,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一直是热点。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好的东西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一些积累,需要一些机会,它就会慢慢起来。就拿商业上的产品来说,不能永远是追着热点的状态,还是要把自己的能力、资源、社会发展的脉络整体做到自洽,找到适合自己的点进行发挥。

记者:如果我们为你贴上一个完美主义者的标签,你认同吗?

gaoyong:我做的还不够。完美主义是一个比较高的存在,会希望自己朝这个方向进步,但是目前还没有做到。

04回首:一些经验之谈

传奇的故事终归要回归平淡的生活,但平静下的暗流可能是更深的沉潜。

一年多后,gaoyong离开了上海,回归家乡西安,在一家老牌互联网公司做起了游戏业务。

记者:从北漂、沪漂到西安,对于这种大小城市的转变有什么明显的心里感受吗?对应届生在大城市和家乡之间的选择,有什么建议吗?

gaoyong: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通勤时间虽然好了一些,但工作强度的话,西安这边更强一些,因为我们是初创团队,还在扩张中,不如上海那边稳定。同事的话都很优秀,70%-80%都从北京回来,大家的想法、思路、做事方式都是差不多的。

对于应届生,我还是建议去大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先。因为大城市本身也是筛选器,能留下来的人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和他们天天泡在一起肯定能学到很多东西。而小城市的世界可能真的特别小,那你的想法也会受局限。所以能去大城市开开眼界,学些技能,总归是有益处的。

记者:总结一下你的职业经历,你觉得该如何做才能持续进步呢?

gaoyong:这个问题我个人大概现在是这样做的:一个是每年都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奔着这个目标去。二是不要给自己设限,不要安于现状。我认为第二个好像更重要,有句话说的特别好“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现在才是开始。
无论在什么职位做什么工作,只要这份工作是为了你心里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服务的就行,我把这叫自我迭代。人其实和产品一样需要迭代,知识、观念、做事的方法都需要迭代。难题是几乎每个阶段,甚至每天都会遇到的,我们需要持续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的学习基本靠自学,现在的学习工具和平台很多,如果你想要掌握一个技能,现在的工具是可以满足的。

记者:网上热议程序员有35+的失业风险,你是如何看待的呢?如果纯做技术能不能迈过这个年龄大槛,还是必须要转型到管理层才能有后续的发展呢?

gaoyong: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是一个主动和被动的问题,要么主动让这个市场淘汰,要么被动让这个市场淘汰。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是不管做什么工作,不管在什么年龄阶段,有一点是最根本的——你确实为这个社会做出了贡献,社会才会回报你,反之是不可能的。

拿个人收益举例,你可以做小贡献,这个社会反哺给你的就少一些,你做的贡献大,社会反哺给你的可能就多,这个事情在我看来和你在公司A、公司B或公司C没有任何关系。这家公司没有给你的,其他公司就会给你,总之市场会给你。

采访也终将到了尾声,这场长达近2个小时的访谈,gaoyong一直保持着坦诚而谦虚的态度。最后我向他询问了对未来的期待。

gaoyong:我会希望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们能在力所能力的范围内,为这个社会、这个行业、自己的事业作出贡献。我们已经过了懵懵懂懂的阶段,有了自己的主观判断能力,还是希望能不忘初心,多做一些事情,不要给自己设限。

记者:可以对我们《码客人生》说一些寄语吗?

gaoyong:希望码客人生这个专栏能够在移动互联网或数字经济这样的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物简介:gaoyong在2006年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北京某家大型互联网视频公司工作,后来在社交网络,移动车联网相关企业就职,也经历了几年的创业生涯,现在在家乡西安某老牌互联网公司参与游戏相关的业务。

来源:至顶网码客人生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2

06/16

15:38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